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学文化国学文化
金沙陵园写扫墓者悲痛心情真切的宋代诗人高菊涧的《清明》
吴剑锋2021-09-02【国学文化】人已围观
简介清明又名踏青节,宜外出郊游。清明踏青的习俗,据考证起于唐,盛于宋,时人谓之“游春”。唐、宋均是诗词鼎盛的朝代,故留下了更多传世之作。唐代诗人顾非熊的《长安清明言怀》:“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两初晴。”摄下了万家车马出动,领略“芳菲莺自啭”的暮春风景。
写扫墓者悲痛心情真切的,则非宋代诗人高菊涧的「清明」莫属,诗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日暮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春意盎然,美景如画,但故去的亲人却无缘享受这大好春光,实在令人黯然神伤。 苏轼的「江城子」词也是清明悼亡诗中的杰作,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词纯用白描,自然真切,毫无斧凿之痕,全词句句有声,催人泪下。一代豪放派词人竟能写出如此缠绵婉约的词句,可见其对亡妻的思念之深。
黄庭坚的「清明」别具一格: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诗人由清明扫墓想到人的生死问题,进而有感于人的价值,表现了诗人旷达之中包含的郁勃、不愿与俗沉浮的兀傲之气和对仕途贤愚混杂的愤懑之情。
清明又名踏青节,宜外出郊游。清明踏青的习俗,据考证起于唐,盛于宋,时人谓之游春。唐、宋均是诗词鼎盛的朝代,故留下了更多传世之作。唐代诗人顾非熊的「长安清明言怀」: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两初晴。摄下了万家车马出动,领略芳菲莺自啭的暮春风景。
宋代吴惟信的诗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表现了万人郊游、尽兴方归的宏大场景。风和日丽,梨花盛开,杨柳葱翠,流莺娇啼,仿佛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踏青的美丽画卷。在这清和景明的美好时刻,人们竞相外出游览踏青,这是多么令人惬意之事!
欧阳修的「踏青」写得为生动传神: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北宋诗人张先有芳草拾翠莫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的佳句,饶有情趣地描绘了郊野踏青游人往来不绝,妇女乘春游之际采集花草、流连忘返的景象。
清明时节,北方乍暖还寒,南方春意盎然。唐代温庭筠的「清明日」形象地描绘了桃红柳绿,万物复苏的春景:清蛾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宋代词人辛弃疾在一首「临江仙」中也把清明景色写得惟妙惟肖:风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溪边唤渡柳边行。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
唐代韩愈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从表面上看,这首诗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清明诗中,被诗人描绘多的就是雨和柳。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在写给张籍的诗里,既有雨又有柳,独具匠心,极为传神,却又透着儿童般的欢乐。
正好园林籍落英,细风吹雨湿清明,宋人沈与求看着在春雨中纷纷落地的花瓣,愁绪油然而生,诗也就到了心头。
清人孔尚任的清明寒食多风雨,特特今宵月照花,则带有不胜惊喜之情。
当然,写雨好也流传广的,还是晚唐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为历代清明诗的扛鼎之作,清新隽永,寓意深远,脍炙人口,可谓神来之笔。
清明写柳也很时髦。唐代诗人韦庄的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清新飘逸,美不胜收宋代词人吴文英的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清幽婉丽,独出机抒陆游的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虽平铺直叙,却也于拙朴中见精巧清代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更是久传不衰的佳句。
古诗词里的清明就是这样意象万千,隽永悠长。但无论是悲欢离合、哀思绵绵,还是风和日丽、杨柳依依,它带给我们的,总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慰藉和文化上的代代传承。清明时节,春雨潇潇,踏青扫墓,祭奠先人,吟诵古诗名句,领略诗人意趣,不失为悦情赏心之雅事。
下面就让我们领略一下一些古诗的原文。
寒食前有怀
作者:温庭筠
万物鲜华雨乍晴,春寒寂历近清明。
残芳荏苒双飞蝶,晓睡朦胧百啭莺。
旧侣不归成独酌,故园虽在有谁耕。
悠然更起严滩恨,一宿东风蕙草生。
寒食江畔
作者:白居易
草香沙暖水云晴,风景令人忆帝京。
还似往年春气味,不宜今日病心情。
闻莺树下沈吟立,信马江头取次行。
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明日是清明。
清明日龙门游泛
作者:李峤
晴晓国门通,都门蔼将发。
纷纷洛阳道,南望伊川阙。
衍漾乘和风,清明送芬月。
林窥二山动,水见千龛越。
罗袂罥杨丝,香桡犯苔发。
群心行乐未,唯恐流芳歇。
长安别
作者:王建
长安清明好时节,只宜相送不宜别。
恶心床上铜片明,照见离人白头发。
清明日青龙寺上方赋得多字
作者:皇甫冉
上方偏可适,季月况堪过。
远近水声至,东西山色多。
夕阳留径草,新叶变庭柯。
已度清明节,春秋如客何。
岭表逢寒食
作者:沈佺期
岭外无寒食,春来不见饧。
洛阳新甲子,何日是清明。
花柳争朝发,轩车满路迎。
帝乡遥可念,肠断报亲情。
清明赤水寺居
作者:罗衮
榆火轻烟处处新,旋从闲望到诸邻。
浮生浮世只多事,野水野花娱病身。
浊酒不禁云外景,碧峰犹冷寺前春。
蓑衣毳衲诚吾党,自结村园一社贫。
清明日赐百僚新火
作者:王濯
御火传香殿,华光及侍臣。
星流中使马,烛耀九衢人。
转影连金屋,分辉丽锦茵。
焰迎红蕊发,烟染绿条春。
助律和风早,添炉暖气新。
谁怜一寒士,犹望照东邻。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
「宋」王安石
东城酒散夕阳迟,南陌秋千寂寞垂。
人与长瓶卧芳草,风将急管度青枝。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墳上子孙来?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清明
陈子龙
江南烟雨画屏中,半镜斜窗弄小红。
燕子不来楼阁回,柳丝今日向东风。
清明即事
瞿佑
风落梨花雪满庭,今年又是一清明。
游丝到地终无意,芳草连天若有情。
满院晓烟闻燕语,半窗晴日照蚕生。
秋千一架名园里,柳丝今日向东风。
清明节一日
李渔
正当离乱世,莫说艳阳天。
地冷易寒食,烽多难禁烟。
战场花是雪,驿路柳为鞭。
荒垅关山隔,凭谁寄纸钱?
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标签:成都金沙陵园价格 金沙陵园电话 金沙陵园公墓价格表 成都金沙公墓
感谢您浏览本站!严禁转载!《互动热线:183-283-29737》
https://www.87429737.com/binzang/2172.html很赞哦! ()
随机图文
《长松寺公墓名人录》中国著名餐饮民营企业家菜根香餐饮集团:卞克
卞氏菜根香的由来 卞克先生熟读四书,善于经商,《菜根谭》一书是先生钟爱之一,从文章中悟商道,将四川泡菜小题大做,化平凡为神奇。吃得菜根,百事可为,独具慧眼的卞克先生于1998年8月18日,率先在成都市羊西线创办“成都菜根香泡菜酒楼”,这是蓉城早以“菜根香”命名的泡菜风味酒楼。以独特的菜肴体系,别致的装修风格吸引了众多食客,生意Ji其火爆。正是由于菜根香红红火火,使得一些仿冒者垂涎,在2000年里成都引发了以“菜根香”命名的众多的仿冒酒楼。作为菜根香品牌的缔造者,卞克先生为了避免更多仿冒者鱼目混珠误导消费《长松寺公墓名人录》第十一批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志愿者:冯 勇
2016年9月9日,武警新疆总队第三支队七中队30余名战友从祖国各地齐聚成都长松寺公墓,追思他们的战友——我国首位献身环保事业的志愿者冯勇。正对长松寺园区的一个入口处,鲜花翠柏间,立着一块墓碑。光滑的碑面上,用楷体上书:冯勇之墓。一名诗人曾为他写下:“他把梦留在了可可西里,在长江源,在唐古拉和昆仑之间,他永远地睡去了。他的梦,却是一眼不冻泉,带来希望的春天……”冯勇的一部分骨灰永远撒在了可可西里。另一部分则埋在了家乡成都的长松寺公墓。《长松寺公墓名人录》武汉长江大桥设计者:林定一
为国民政府服务期间,衔至将级,职就高位。临解放,接受中共周恩来先生诚邀,未去台湾,留在大陆,先后参与筹建川西军区营房处、四川省建设厅。五十年代,受国家委派,会同苏联专家参与设计了我国DY座长江大桥、洞河水电站等一系列大型工程。《长松寺公墓名人录》稽古搜遗:袁珂中国神话传说学领域的泰斗,中国神话学会主席
整理研究数十年,让更多人读懂《山海经》,袁珂毕业于了四川大学中文系,师从许寿裳,学习小说史和传记研究。那时,西方人都认为中国缺乏神话,拿得出手的似乎只有一部《封神榜》。这些荒谬的论断深深刺痛了袁珂的心。他认为中国古代神话十分丰富,但因散见于历代经史子集、笔记、类书等古籍中,零碎而庞杂。袁珂希望用文学之线,串起这些散落在地上的珍珠、玉片,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